四年前,天母北投的社區媽媽和團體,經過不斷的調查、研究、紀錄,重新發現了興建於1932年間日據時代的台北城供水系統--「草山水道」。
這套系統包含綿延十餘公里的十四處建物和管渠設施,具有高度教育及文化價值,於是天母社區媽媽們努力奔走,在2003年7月6日,終於被市府指定為北台灣第一個系統性古蹟。
不過,只有指定為古蹟是不夠的,這套見證台灣自來水發展的『草山水道系統』,更需要大家認識,因為唯有從社區扎根,透過情感的連結與親子學習,教育民眾認識取水、輸送、濾淨、維修…等飲水背後的困難,才能對『水資源』產生自發的環保動力。
這場親子共學活動時間是早上8時30分至下午四時.內容規劃如下包含午餐,整天活動完全免費.
報名電話:02-23419388 傳真報名:02-23415299
期待您親身參與,並好康到相報,報給聽眾知!
有任何問題請不吝聯繫!
台北戶外親子共學活動 八月廿十七日(星期六)
時間 活動
08:30 ~ 09:00 報到
09:00 ~ 10:00 草山水道簡報
10:00 ~ 10:30 集合上車
10:30 ~ 11:00 前往陽明山花鐘
11:00 ~ 11:30 第一水管橋導覽
11:30 ~ 13:00 午�13:00 ~ 13:30 前往第三水源
13:30 ~ 14:00 第三水源解說
14:00 ~ 16:00 第三水源經"天母水管路"至三角埔發電所
我們是一群住在台北市天母的媽媽們, 因為我們平常用的水要被台北自來水處截走去生產包裝水,憤而組織起來保衛我們的水. 在這行動過程中,我們發現陽明山上保變住開發案的不法, 也發現了一座天母的活寶貝-草山水道,更發現我們居住的環境是需要人人去監督與捍衛的.
星期一, 8月 15, 2005
公民在那裡
尋找填補監督當前公共事務決策粗燥的公民社群
全國社區大學淡水河聯盟公共議題小組召集人
板橋社區大學環境小組召集人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秘書長
陳健一
公民在哪裡?
海棠颱風,桃園缺水問題再起。
去年同一時間,一次的大颱風,桃園一帶許多住戶有半個月的時間缺水!
這樣的教訓,在往後的一年時間,桃園縣市政府、經濟部水利署、自來水公司該有足夠的時間因應,但是一年後問題依然浮現,缺水依然。
想問:這一年來政府在做什麼?假如政府怠惰,監督民眾的民意代表又如何了?假如民意代表也怠惰了?民眾呢?民眾的憑藉又在哪裡?
「桃園缺水」再次表彰出這樣的無奈。
板橋湳仔溝行水區上規劃有一高架橋,這項規劃已歷三年多,最近才被發現一旦依照原先規劃完成,將使板橋唯一一條露天河流-湳仔溝遭致破壞,原貌不存。但是這條高架橋已完成規劃,且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政府相關單位也為地方里長及民意代表、地方首長開過說明會,所有程序俱足,卻在部份路段完成工程發包,接近驗收時發現這樣的困窘。其規劃、溝通、工程資源的擺盪與浪費,頗令人感到無奈。整個過程,若更細緻計較,該是政府決策品質不彰?民意代表無知?還是環評機制困窘?不免,我們又得探問公民在哪裡?公民意志是在民意代表的層面及機制上進行?民意代表及地方民選首長機制真的能夠回應台灣當前公共事務處境的細緻考量?從湳仔溝上的高架橋案,我們看不出來。從桃園缺水案,我們也無法信賴這些機制。
換句話說,公共事務的決策及執行品質,無法交由當前民意機關監督,也無法授權政府經理,那麼又該怎辦呢?
從公民入手!
讓底層公民知道這樣的事,讓公民對應公共政策的能量蓄積起來,並有一親近類似信息,使訊息相通的開放平台。我這樣想。也就是說,面對這樣的困窘,我們應該自公民層面另外尋找一自外於民意機關及政府部門的機制。
我們更補強這樣的公民社群實踐典範:
台南有一批公民形成社群,長期監測、關心台?土地問題,終於獲得政府關心、注意;台灣檜木森林長期被政府淡漠,在一批公民的長期努力和堅持下,終於讓政府重視……
這些都說明公民社群的力量。
桃園缺水、湳仔溝上的高架橋規劃,乃至坪林開放北宜高,過去都缺乏地方或熟悉該議題的公民社群長期努力,以致於遭致政府粗暴對待。
也因此,我們會期待關心不同公共事務領域公民社群的成形。也就是說,面對當前的諸多困境:如桃園水資源困窘,有地方公民社群長期關心;板橋湳仔溝有地方公民社群長期關心;其他像安坑焚花爐事件有公民社群長期關心……,只有這樣,個別議題才可能真確被監督,政府決策才可能獲致較佳效能與作為。
質言之,唯有透過個別公民社群長期進行地方公共議題的關心,才可能幫助地方公共事務的良性進展,不致於被粗暴對待。
若更細緻觀察、計較當前公民及公共事務處境,國府入台後大抵有以下的分期:
兩蔣時期:「反攻復國」集體圖騰,建構出集體疏離土地的政治資源流動體質。地方政治人物、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不要知道在地的、具體的、生活的訊息為「愛國」基本態度。此一時期公民被包?在國民裡面,根本失去做為一個公民的尊嚴。
李登輝時期:相對於兩蔣時期,李登輝主政的時期更開放,民間活力日漸抬升,親近台灣土地反省及政策開始被建構,此一時期以公民權力本位的社會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公民形成社運社群,監督政府,促使政府進行政策調整,績效頗為卓著。李登輝晚期,政府公部門開始涉入非營利團體,其中,「社區總營造」運動在公部門資源挹注下,積極在各地方推動,許多地方社團被連結。也在同時,正在躍升的公民意識被公部門資源干擾,日漸模糊,民間地方社團的主體性也逐漸淡化。
民進黨主政時期:在李登輝強力主導的泛民粹式台獨意識,強烈干擾民進黨政權的台灣主體資源建構體質,整個台灣的公共議題大抵被化約為統獨兩個壁壘派別,也在同時社運團體不自覺得被捲入此一統獨意識爭逐,其他公共議題也跟著被簡化、被模糊化,早期逐漸茁壯的公民社群全面潰散;其中也有部份民間團體被「社區總營造」收編為政治新椿腳,有被新政府納入政治動員的社群,屬批判性、主體性的公民社群幾乎不存。這中間,最顯著的例子為早期活躍的反核團體很不智慧的和統獨論爭綁在一起,聽任政治人物操作,模糊了反核訴求,折傷了做為環保社運團體的體質。
時至今日,台灣已難得看到主體性高,具批判性,維持反省高度的公民團體。
「沒有批判,即沒有靈魂」
這是我們一再責求常態和政府發展協力關係的公民社群自我檢視的警語。
尤其在此一泛台獨意識型態干擾、模糊掉台灣土地反省、建構及主體發展的時代,土地上公共事務的努力更較以往困難,維持有所不同意的批判底堅持更屬不易。
也因此,我們堅持形塑一個具批判、主體意識的公民社群時代的啟蒙志業。
註:目前我們積極參與社區大學淡水河聯盟體質建構、板橋湳仔溝「特二號道路」規劃的意見參與,即想表彰這樣的努力。
全國社區大學淡水河聯盟公共議題小組召集人
板橋社區大學環境小組召集人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秘書長
陳健一
公民在哪裡?
海棠颱風,桃園缺水問題再起。
去年同一時間,一次的大颱風,桃園一帶許多住戶有半個月的時間缺水!
這樣的教訓,在往後的一年時間,桃園縣市政府、經濟部水利署、自來水公司該有足夠的時間因應,但是一年後問題依然浮現,缺水依然。
想問:這一年來政府在做什麼?假如政府怠惰,監督民眾的民意代表又如何了?假如民意代表也怠惰了?民眾呢?民眾的憑藉又在哪裡?
「桃園缺水」再次表彰出這樣的無奈。
板橋湳仔溝行水區上規劃有一高架橋,這項規劃已歷三年多,最近才被發現一旦依照原先規劃完成,將使板橋唯一一條露天河流-湳仔溝遭致破壞,原貌不存。但是這條高架橋已完成規劃,且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政府相關單位也為地方里長及民意代表、地方首長開過說明會,所有程序俱足,卻在部份路段完成工程發包,接近驗收時發現這樣的困窘。其規劃、溝通、工程資源的擺盪與浪費,頗令人感到無奈。整個過程,若更細緻計較,該是政府決策品質不彰?民意代表無知?還是環評機制困窘?不免,我們又得探問公民在哪裡?公民意志是在民意代表的層面及機制上進行?民意代表及地方民選首長機制真的能夠回應台灣當前公共事務處境的細緻考量?從湳仔溝上的高架橋案,我們看不出來。從桃園缺水案,我們也無法信賴這些機制。
換句話說,公共事務的決策及執行品質,無法交由當前民意機關監督,也無法授權政府經理,那麼又該怎辦呢?
從公民入手!
讓底層公民知道這樣的事,讓公民對應公共政策的能量蓄積起來,並有一親近類似信息,使訊息相通的開放平台。我這樣想。也就是說,面對這樣的困窘,我們應該自公民層面另外尋找一自外於民意機關及政府部門的機制。
我們更補強這樣的公民社群實踐典範:
台南有一批公民形成社群,長期監測、關心台?土地問題,終於獲得政府關心、注意;台灣檜木森林長期被政府淡漠,在一批公民的長期努力和堅持下,終於讓政府重視……
這些都說明公民社群的力量。
桃園缺水、湳仔溝上的高架橋規劃,乃至坪林開放北宜高,過去都缺乏地方或熟悉該議題的公民社群長期努力,以致於遭致政府粗暴對待。
也因此,我們會期待關心不同公共事務領域公民社群的成形。也就是說,面對當前的諸多困境:如桃園水資源困窘,有地方公民社群長期關心;板橋湳仔溝有地方公民社群長期關心;其他像安坑焚花爐事件有公民社群長期關心……,只有這樣,個別議題才可能真確被監督,政府決策才可能獲致較佳效能與作為。
質言之,唯有透過個別公民社群長期進行地方公共議題的關心,才可能幫助地方公共事務的良性進展,不致於被粗暴對待。
若更細緻觀察、計較當前公民及公共事務處境,國府入台後大抵有以下的分期:
兩蔣時期:「反攻復國」集體圖騰,建構出集體疏離土地的政治資源流動體質。地方政治人物、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不要知道在地的、具體的、生活的訊息為「愛國」基本態度。此一時期公民被包?在國民裡面,根本失去做為一個公民的尊嚴。
李登輝時期:相對於兩蔣時期,李登輝主政的時期更開放,民間活力日漸抬升,親近台灣土地反省及政策開始被建構,此一時期以公民權力本位的社會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公民形成社運社群,監督政府,促使政府進行政策調整,績效頗為卓著。李登輝晚期,政府公部門開始涉入非營利團體,其中,「社區總營造」運動在公部門資源挹注下,積極在各地方推動,許多地方社團被連結。也在同時,正在躍升的公民意識被公部門資源干擾,日漸模糊,民間地方社團的主體性也逐漸淡化。
民進黨主政時期:在李登輝強力主導的泛民粹式台獨意識,強烈干擾民進黨政權的台灣主體資源建構體質,整個台灣的公共議題大抵被化約為統獨兩個壁壘派別,也在同時社運團體不自覺得被捲入此一統獨意識爭逐,其他公共議題也跟著被簡化、被模糊化,早期逐漸茁壯的公民社群全面潰散;其中也有部份民間團體被「社區總營造」收編為政治新椿腳,有被新政府納入政治動員的社群,屬批判性、主體性的公民社群幾乎不存。這中間,最顯著的例子為早期活躍的反核團體很不智慧的和統獨論爭綁在一起,聽任政治人物操作,模糊了反核訴求,折傷了做為環保社運團體的體質。
時至今日,台灣已難得看到主體性高,具批判性,維持反省高度的公民團體。
「沒有批判,即沒有靈魂」
這是我們一再責求常態和政府發展協力關係的公民社群自我檢視的警語。
尤其在此一泛台獨意識型態干擾、模糊掉台灣土地反省、建構及主體發展的時代,土地上公共事務的努力更較以往困難,維持有所不同意的批判底堅持更屬不易。
也因此,我們堅持形塑一個具批判、主體意識的公民社群時代的啟蒙志業。
註:目前我們積極參與社區大學淡水河聯盟體質建構、板橋湳仔溝「特二號道路」規劃的意見參與,即想表彰這樣的努力。
訂閱:
文章 (Atom)